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分析-命题者有意去繁就简返璞归真
|
|
| 2007-6-22 17:12:43 来源:厦门网 【字体:小 大】 |
福建省从2004年高考语文自行命题以来,前三年的作文试题均别出心裁,从形式到题意与众不同,每年都给全国语文界、作文界制造出不小的“地震”。可能是出于一种“逆反”的心里,或者是为了规避考生及教师“押题”,今年的命题者有意去繁就简,返璞归真,回到命题作文的传统道路上。 难怪许多人第一眼看到这道作文题,不禁发出“这么简单”的惊讶。 首先,题面直白、平实,文字少,这使作文试题的考查目标单一、集中,不在题意的阅读理解上难为考生,“检测考生的写作水平。 其次,题目“季节”为考生明示了写作的对象、范围,但立意没有限制,且“季节”的本义、比喻义、引申义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,或实或虚,写作的角度非常自由。一年四季,花开花落,暑去寒来,各有鲜明的特点;又周而复始,具有轮回、更替、变化的特性,具有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,蕴含了大自然的规律与奥秘。显然,这是一道开放性作文题,诱导学生写出对“季节”的感悟或体验。但是,难的是在有限的时间、字数里选择合适的角度立意谋篇,将自己对“季节”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,表达得深刻、新颖。 由于文化背景和个人角度的差异,对各个季节特性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,不必说套话,鼓励写出个性化的体验、感悟。“季节”的含义、比照、暗喻是否成立,关键在于行文是否恰当,是否自然,是否到位。例如,“人生四季”、“母亲的爱不分四季”、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”、“中日关系的‘季节’变化”、“城市高楼里四季不分的缺憾”……从这些角度立意,都可以写出好文章。再如,秋天的色彩,是灰色的,还是黄色、红色的?完全由个人的生活体验、主观感受所致,只要能够表达充分、自圆其说就行;对于同一个季节,个人的感悟也可以是多角度、多方面、多层次的。 遗憾的是,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试题“三选一”的做法中断了。作文试题“三选一”(或“二选一”),让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题来写,这与正在推进的高中新课程理念相吻合,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;而且,从更加深远的意义来观照,人生就是选择的历程,让学生在考场上选择作文题,这本身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人生的一次经历、锻炼。 高考三天后,6月10日的厦门某报,以《12岁小学生写高考作文》为题发表了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《收获四季的轮回》。几位参加今年我省高考作文评卷的老师读了,都觉得可以给60多分。这虽然是一个特殊的例子,但是,确实“季节”这道作文题,初中生、小学生也能写。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:高考作文的写作主体是高中毕业生,是年满18岁的青年,作文题是否应该摈弃低龄化、幼稚化?是否应该指向理性的思辨、逻辑的推演?我们应当如何借鉴法国高考的哲理性作文题?这些问题以前有人谈过,笔者亦思考不够成熟,仅把它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“问题”再一次提起。
|
 |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|
|
 |
|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 |
|
|
|